發布日期:2012年03月19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周霜 字號:[
大][
中][
小]
本網訊 “看,老包又來找我了。”杭州市西湖區文新街道政協工委主任沈建梁笑吟吟地拎起電話,嘮起了嗑,說的是小區里噪音的事兒。
老包包彥衡原是文新街道沁雅社區業委會主任,70多歲,古道熱腸,遇上難事,來找沈建梁;遇上高興事,來找沈建梁;逢年過節總不忘問聲好,有時還非要上門送點自家制的食品。
“以前老百姓對我可沒這么親。”2010年,文新街道政協工委成立,這也是杭州成立的首個政協基層工委。成立伊始,老百姓對政協工委知之甚少,有了事也想不到敲政協的門,因此沈建梁的辦公室和電話都挺冷清。
冷清歸冷清,文新政協工委并沒有著急,而是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從一件件小事、實事做起。
文新街道有12個社區,文新政協工委在每個社區都設立了政協工作聯絡員和信息員,聯絡員一般由黨工委副書記兼著,信息員多是市民代表和民意代表,每半年召集委員、居民代表開一次民情懇談會,共征集意見60多條,涉及環境衛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治安狀況、精神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截至目前,居民意見建議全部得到辦理和回復,辦結率、回復率均為100%。
包彥衡的掏心掏肺、無話不說,就是因為去年文新政協工委辦成一樁事,讓他信服。
最近幾年,老年人時興跳舞健身,但文新街道有幾百號老人的翩翩舞姿找不到安放之所。在小區里跳,有人嫌吵;到花園里跳,地盤太小;沿著街邊吧,容易影響行人,也不安全。老包為這事東奔西走,求告許久,最終找到了文新政協工委,沈建梁就把這事裝在心上。來政協工作之前,沈建梁干了十幾年的民政工作,跟老百姓經常打交道,各方面關系也好,在考察篩選了好幾處地方之后,最后在康恒大廈的地下一層騰出了空地。此時離老包開口還不到一個月。
“解決停車問題,找尋晾曬場所,扶正傾斜圍墻……我們做的工作就像一滴一滴的水,不大,卻明亮。積攢多了,匯成清泉,功夫深了,水滴石穿。”沈建梁說,兩年來,文新政協工委提出的30余條意見建議得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采納,其中最下功夫的還屬“一戶一表”改造。
文新地區舊有小區的基礎設施因歷史和失修等原因,逾萬戶水電煤“一戶一表”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頭號難題是改造費用沒處落實,其次是部分小區的開發商已轉讓或倒閉,找不到人。文新政協工委深入了解問題根結后,三番五次與開發商、物管公司、住戶、行業集團進行溝通,建議落實好小區內公建費用,解決“一戶一表”問題。目前,亞洲城等小區已完成改造。
隨著政協協商民主向基層延伸和深入,文新政協工委積極開展“委員進社區、調研進社區、服務進社區”活動,將轄區內的政協委員納入到工委組織體系,邀請他們參與工委組織的信息分析會、調研、視察等活動,讓老百姓認識了解政協委員,讓政協委員更好地服務廣大群眾。
西湖區政協委員、皓月口腔門診部主任胡亮義務為居民講授口腔保健知識;西湖區政協委員、區文化館館長宋靜帶領大伙練習聲樂演唱技巧;西湖區政協常委丁常菊是杭州巾幗西麗服務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在文新政協工委開展的“三進”活動中,她義務為10戶困難家庭提供家政服務。家住雅仕苑的何敬夫婦雙雙殘疾,位置高一點的地方沒法清潔。丁常菊得知后立馬安排家政人員上門服務。家住府新家園的王遠洋因此還給丁常菊發來短信:“謝謝你給我們困難家庭帶來關心和幫助……”
西湖區政協主席張岐贊揚文新政協工委深挖創新社會管理的源泉:“政協協商民主向基層延伸,不但豐富了基層政協組織政治協商形式,而且也為廣大委員搭建了聯系基層、聯系群眾的平臺,促使政協工作更接地氣。”
原西湖區文新街道黨工委書記鄭學龍對文新政協工委工作作出這樣的評價:架起了與居民群眾溝通交流的橋梁,有效促進了社會和諧。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