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年05月11日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薛旭初 字號:[
大][
中][
小]
本網訊 隨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頒布實施,農業科技發展進入又一個春天。在日前召開的浙江省寧波市政協全會上,政協委員和專委會圍繞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能力,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各抒己見。
注入科技興農強勁動力
數據顯示,“十一五”末,寧波市的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到65%。然而,對已進入現代農業建設階段的寧波來說,耕地和水資源緊缺、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瓶頸問題日益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就業增收壓力,制約了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寧波市政協經科委提出,政府要把農業科技工作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在投入、服務、管理上花大力氣,強化科技發展保障水平,源源不斷地為科技興農注入強勁動力。他們建議,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完善機制,改善條件,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研究,爭取在核心關鍵技術上實現新突破。積極實施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形成“專家+團隊+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和快速轉化機制。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綜合區,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大力發展產品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品牌效應突出、經濟效益領先的精品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精致農業、外向型農業;重視發展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環境效益的有機農業、創意農業、數字農業、休閑農業等新型特色業態農業。
健全農技推廣體系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條件薄弱,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力量不足,農科教、產學研聯系仍不緊密。這些因素疊加,制約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寧波市政協委員、浙江省寧海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魏章煥認為,上世紀90年代初鄉鎮“撤擴并”減少了農技推廣層級,造成原農技體系的人員減少、知識老化,農技人員在編不在崗、技術到位率低。
魏章煥提出,在目前情況下,建立區域性的綜合農業經濟服務站,不失為重新接通農技網絡的一條有效途徑。依靠這支隊伍的力量,為農民開展針對性的技術服務,提高科技到位率,解決科技“由誰來創新”的問題。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十二五”農業科技發展的中心是現代種業的發展,這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標志,也是農業科技進步的根本標志。
“作為地方科研單位,一定要走自主創新和繁育之路,培育自己的當家品種和拳頭產品。”寧波市政協委員、市農業科學院院長皇甫偉國深有感觸地說。皇甫偉國委員坦言,寧波盡管有甬優雜交水稻這樣叫得響的種子品牌,但育種技術還很薄弱,育種手段較為傳統。因此,要加大農業科技以及良種創新,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加快選育,加大優良品種推廣力度,一方面增強農產品供給能力,豐富市民的菜籃子和米袋子,另一方面提高生產效益,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助一臂之力。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