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員名片:俞秋紅,新昌縣政協委員,天功坊磚瓦有限公司總經理,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傳統磚瓦制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灰墻青瓦,飛檐翹角,在新昌縣澄潭街道的一眾廠房中,一處古色古香的工坊格外惹人注目。探門而入,磚瓦陳列,一幅百子圖磚雕巧奪天工,一個個娃娃神態各異,嬉戲玩鬧,栩栩如生。
俞秋紅正在這里忙碌著,聊起磚瓦雕刻與燒制,她如數家珍。
磚雕,這項建筑雕刻技藝起源于商周,發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國古建筑雕刻中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作為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三雕”之一,磚雕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展而來。其中,新昌磚雕融蘇派、徽派建筑特色為一體,以內斂古樸自成一派。
隨著中國的新建筑多以現代和西洋風格呈現,傳統磚雕市場日益萎縮,這一技藝也幾近失傳。
2006年,俞秋紅開始跟著父親系統學習傳統古磚瓦與磚雕燒制技藝。選泥、制坯、燒制、雕刻、磨光……直到那時,她才知道,一件磚雕作品的誕生要經歷十二道工序、三十多個步驟。“有的作品甚至要好幾位師傅耗時一兩年才能完成。”從此,這項凝結著先人千百年經驗和智慧的技藝讓俞秋紅有了敬畏之心。
一千多攝氏度的烈火高溫,經過半個多月的煅燒,再一周的悶窯,方得一磚。燒窯過程中,技術、耐心、眼力都是關鍵,弄不好就前功盡棄。為了掌握這門絕活,俞秋紅跟著父親守在窯前,時常一守就是大半個月。
最為考驗功夫的,還是最后的雕刻步驟。陰刻、浮雕、鏤雕、平雕……這些被稱為“硬花活”的工藝,尤為需要掌握技巧。技藝靠口傳心授,需要學習者的天賦,更要下得了苦工。“這門手藝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古建藝術,越學越讓人著迷。”俞秋紅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幾年時間下來,終于用古法技藝中的“講究”,造就了千錘百煉后的“匠心”。
從父親手中接棒后,俞秋紅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傳統手藝傳下來、活下去。“產業反哺,是必由之路。”俞秋紅坦言,這就得轉變思路,開拓更大的市場。
2008年,俞秋紅與父親一起成立了新昌縣天功坊磚瓦有限公司,并獲批成為浙江省特許古建磚瓦生產企業、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浙江省首批成長性文化企業、首批浙江省非遺工坊。
很快,細心的俞秋紅就捕捉到一個新商機。“在經歷了美式、歐式風格大流行后,現代建筑的裝修開始返璞歸真,具有文化底蘊的中式風格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俞秋紅說,以前父親參與了很多新昌縣內外古建筑的修葺和保護,這給她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她開始嘗試把磚雕和古建筑藝術元素糅合起來,制作出百余種規格和紋樣的瓦當、滴水、筒瓦、板瓦、翹角、走獸、魚龍回吻等古建筑構件。同時,她還在提高產品質感、降低生產成本上做文章。通過使用加工機械,改良傳統技藝,不僅實現了產品局部量產,還有效解決了雕刻技師不足、老齡化等問題。
“非遺不是讓傳統技藝束之高閣,而是真正為人們所用,這樣的非遺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俞秋紅想讓更多人了解、喜歡“秦磚漢瓦”。于是,她創新推出練字磚、磚雕禮品擺件等產品,大到背景墻、玄關,小到茶臺、承壺、練字磚……在她的刻刀下,新昌磚雕“飛”進了尋常百姓家。
2016年,俞秋紅在新昌縣高新園區梅渚區塊著手打造了一個集非遺技藝保護傳承、非遺文化交流、非遺技藝活態展示、非遺技藝自制體驗和非遺文化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非遺文化園。“我的目標是將這里打造成一個活態的非遺文化傳承基地,集展示、體驗、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體,未來它將是新昌非遺文化的一張新名片。”俞秋紅說。
非遺的傳承要以人為本,俞秋紅希望通過非遺文化園這個平臺,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將傳統磚瓦與磚雕技藝傳承和發展下去,讓非遺迸發更強的生命力。
如今,她一邊培養年輕一代傳承隊伍,一邊通過參加展覽、比賽、建立專家工作站、與專業機構合作等途徑,讓新昌磚雕走出去,產品已遍布中國駐奧地利使館、寧波美術館、寧波南塘老街、紹興大禹紀念館等國內外諸多場館。
努力讓磚雕這項古老技藝煥發出新魅力,俞秋紅會一直走下去……
用戶登錄